2025近零碳建築設計獎

【2025 近零碳建築設計獎】 徵件開跑!!!!

– 競賽說明 –

– 競賽海報 –

– 競賽主題 –

面對日益嚴峻的氣候變遷和環境污染問題,推動環境永續發展已是全球積極投入的趨勢。通過降低能源消耗和減少碳排放,各國皆致力於實現環境永續發展目標,並為未來世代創造更清潔、更健康的生活環境。

本屆2025近零碳建築設計獎競賽主題為『實現近零碳建築願景x邁向永續低碳未來』,以建築量體或空間為場域,透過環境分析結合被動式設計與建築節能手法等相關技術為主軸,包括建築座向增加日照、推廣再生能源的使用、被動式設計提高能源效率、促進綠色技術創新、改善環境管理等,結合新型工法與低碳建材使用、數位模擬、大數據分析、新型態能源等相關技術與對未來生活型態之想像,鼓勵青年學子與產業界先進為建築之減碳節能提出創新之可能與實務上之提案。

本屆競賽參賽組別分為「大專院校組」「產業組」兩組,大專院校組著重於近零碳建築概念與設計技術設計發想,強調提案之設計理念與創新性;產業組著重於近零碳建築創新技術之應用與實證,強調參賽作品之實用性與可行性或環境效益。

參賽作品需針對基地進行初步的環境分析,並依環境分析導入相對應的近零碳建築設計手法,如:建築外殼節能設計、空調照明節能設計、低碳建材應用、能源管理系統、多元電力應用、深度節能手法、數位整合方案、水及廢棄物管理等,以符合近零碳建築理念,並著重於設計方案的可行性、實用性和創新性。

參賽者需在作品中充分說明基地條件、解決方法、空間設計與導入技術與效益評估,並使用清晰的圖片、文字、表格等形式進行展示。參賽者應注意作品的整體概念、設計邏輯、技術整合應用、創新性、可行性及可持續性,並以符合現今近零碳建築的趨勢與定義為優先考量。

– 報名資格及參賽規則 –

【大專院校組】

具下列身份之一者,皆可以個人或組隊報名參賽(可跨系所、跨校組隊),每隊至多2名指導老師,鼓勵跨領域老師共同指導。

  1. 具全國大專院校大學部或研究所在學身分之學生。
  2. 113學年度畢業之全國各大專院校大學部或研究所學生,報名時須檢附畢業證明。

【產業組】

參賽隊伍資格無限制,不限個人、社團、法人或公司單位參賽,亦鼓勵組成多元背景團隊參加。

※ 參賽者須擔保所有參賽作品為原創,無抄襲仿冒或侵害他人智慧財產權之情事;參賽作品如疑有抄襲仿冒之嫌或確有抄襲仿冒之實, 主辦單位保有取消參賽者參賽資格、 追回已頒獎金、獎狀、獎盃以及於網路公告參賽者姓名之權利。日後若參賽作品涉有著作權或其他糾紛,參賽者應負完全法律責任,不得異議,與主辦單位、執行單位、協辦單位均無關。如造成主辦單位、執行單位、協辦單位或第三人權益受損,參賽者應負擔損害賠償責任。

※ 各隊之報名作品件數不限,每件作品均必須完成網路報名程序;報名時需填妥作品名稱、參賽代表及成員、電話、E-mail、地址與參賽組別等資料,參賽者如為在學學子,請填寫完整學校及系所名稱。

– 競賽時程 –

報名參賽及初選收件:自公告日起10月20日(一)23:59截止,報名請點我

初選評選:於11月6日(四)前辦理

入圍通知:初選評選後一週內,經內政部建築研究所核定,以E-mail及電話通知報名表所載之聯絡人及公告於活動網頁

決選收件:入圍公告後至11月24日(一)23:59截止

決選評選:12月4日(四)前辦理

頒獎典禮:預計於12月下旬前擇期辦理

– 競賽獎勵 

【大專院校組】

獎項

獎金(新臺幣)

組數

其他獎勵

近零碳建築卓越獎

3萬元

5組

獎盃乙座、獎狀數幀

(依團隊人數)

近零碳建築優選獎

1萬元

5組

獎狀數幀

(依團隊人數)

【產業組】

獎項

獎金(新臺幣)

件數

其他獎勵

近零碳建築卓越獎

3萬元

5組

獎盃乙座、獎狀數幀

(依團隊人數)

近零碳建築優選獎

5組

獎狀數幀

(依團隊人數)

– 評選標準 –

【基地與環境分析合理性

確保建築與周圍環境協調,以達到最佳的能源效率與可持續性,透過分析日照、風向、氣候條件、地形、水文及周邊建築影響,可合理規劃建築的朝向、外殼設計及綠化策略,進而降低能耗、提升室內舒適度,並最大化再生能源利用,也有助於實現真正的淨零排放目標。

【整體概念與設計邏輯】

作品設計流程於邏輯上是否具結構與完整性,特別是在確定設計目標和解決技術挑戰方面的創造性和全面性。參賽者將注意設計中各個部分之間的協調性和整體一致性,以及如何應用技術來支持設計目標。整體設計概念是否清晰,並且考慮了建築、永續、環境的關聯性。

技術整合與創新應用】

作品在設計過程中與各種技術整合應用的程度,並且這些技術是否與競賽永續近零碳建築目標相符合。參賽者需關注如何運用技術來實現建築物的能源效率、水資源利用率、廢棄物管理、系統平台功能等方面相互整合應用。並考慮作品的獨特性和創新價值,以及如何有效地解決技術挑戰和維持設計目標的一致性。

【可行性與效益】

作品可行性(大專院校組)與效益(產業組),包括市場需求、商業模式、成本效益、施工計畫、可行性分析等。參賽者需考慮作品的永續性與市場需求之間的關聯性,以及作品的實施計畫和財務預測的效益。

評分項目

大專院校組

產業組

說明

基地分析

10%

10%

整體基地分析、環境條件調查與結合淨零設計之合理性。

設計理念

25%

30%

整體設計理念、空間規劃、建築淨零永續之論述邏輯完整性。

創新性

35%

25%

結合空間設計與科技應用,滿足近零碳建築節能精神相關之設計創意程度或技術創新程度。

可行性或效益

20%

25%

實際或推估永續節能及環境效益,或應用普及之減碳潛力。

綜合表現

10%

10%

契合主題程度,以及圖面與說明之表現性。